切入医疗机构,腾讯、阿里并非没有尝试过,只是过去的业务实在太浅、太分散。在腾讯宣布对东华诚信注资12.66亿元,持有东华软件5%股份之后的一周后,阿里也终于按捺不住,和另一家医疗信息化巨头卫宁健康搭上了线。
卫宁健康公告中写道,本次筹划的重大事项涉及公司个别主要股东正在与云鑫商议,卫宁健康股权转让比例预计达 5%以上(含 5%),但股权转让事项不涉及公司控制权变更。根据近期沟通意向,双方拟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展开深度、全面的合作,并进一步推动双方战略合作升级。
从国家企业信息信用公示系统的数据可以查到,上海云鑫正是浙江蚂蚁小微金融的全资子公司。

将这区区5%的股权握在手中,腾讯和阿里显然不是为了获得公司的决策权,醉翁之意或许是,真正深入医疗信息化市场,构建生态体系。
为何这些企业突然就变得抢手起来?动脉网判断,医疗机构的门槛太高,除了移动支付外,医疗机构对于互联网公司基本没有硬性需求,因此它们迫切需要通过医疗IT公司切入医疗市场。
并非医院的刚需
腾讯与阿里各自在医疗行业的布局版图,如下:


在这一系列产品中,你能看到腾讯的首家控股的保险平台WeSure(简称“微保”),医疗版的“百科全书”企鹅医典、医生社交平台和医生工具的腾爱医生,以及智能便携式血糖仪腾爱糖大夫等。
但真正和医疗机构联系紧密的,似乎只有贯穿导诊(线上AI导诊、智能客服咨询),挂号(在线挂号),咨询(在线咨询、线下AI辅助诊断),检查(线下AI影像、AI病理),支付(医保/商保在线支付、医保线下扫码付),治疗(药品在线配送、线下处方流转),诊后(AI随访、在线续方)等环节,打通就医全流程的微信智慧医院。
阿里也同样如此,除去阿里健康的医药电商业务之外,只有号称连接了超过1500家公立医院,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近200个城市,累计提供实名挂号、移动支付、报告查询等便民服务超过3亿人次的支付宝,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为医院提供服务。
除了移动支付产品外,似乎腾讯和阿里的产品一直是在个别医院零敲碎打,难以登堂入室。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医疗信息化已经高度标准化,没有进入标准化体系的产品,很难进入医院,因为对它们而言,你的服务并非真正的刚需。
紧抱头部企业的“大腿”
在任何一个行业,头部企业都最有发言权,它们甚至影响着行业的标准化。
2016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的通知》,这份文件,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2017年版,试行)》与《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的前身。可以说,有资格参与这份文件编制的公司,基本能够代表国内医疗信息化龙头企业。
此外,国内医院信息化还有三大行业公认的标准。分别是国家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组织开展的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以及HIMSSEM RAM评级。
这些标准所涉及的考核项目,目前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还无法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这三大信息化评级标准中,你看不到腾讯、阿里的身影,基本都是一些医疗IT巨头在参与。
例如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信息统计中心宣布了首批3个区域、4家医院通过了区域(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测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顺利通过测评,该项目由医惠科技投入建设。
2016年5月初,东华公司成功中标北京医院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紧接着医卫部开发、实施团队进驻北京医院和医院一起成立了医院信息平台项目组。东华技术团队和医院信息处及相关科室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和论证,确立了以通过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为标准,以四级甲等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2017年5月,经专家组实地测试审议认定,北京医院成功获得了“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
2017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正式通过HIMSS EMRAM六级现场评审。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在与卫宁健康的合作中,全面应用了后者旗下的药品物流、用血闭环、临床辅助决策等多款信息化产品,其成效在此次评审中得到了评审组的高度评价。
在互联网行业,腾讯和阿里是绝对的标准参与者。
2016年4月6日,全标会在杭州成立。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任主任委员,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任副主任委员。全标委的主要工作就是建立健全电商领域的相关标准。
阿里的电商、腾讯的社交,乃至于两家业务版图中所覆盖的物流、网约车、互联网金融等等,两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发言权。但在医疗行业,腾讯与阿里的能量始终难以触及核心。因此,只能选择与行业龙头合作。
而此前阿里的一系列注资,更像是开辟战场前的一场预演。(2017年5月19日,阿里健康旗下弘云久康向国内临床信息软件提供商嘉和美康注资2.91亿元人民币。2017年10月,阿里健康以现金认购方式全额包揽曼茶罗6434.78万元定增。)
合作只是开始,最重要的是业务方向的明确,如何找准双方的结合点。